旅新网4月19日讯(记者 周淮民) 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明清时代中原地区屡见的豪华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然而,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栋---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镇和平。4月16日上午,第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福建行之“绿色交通清新福建”大型公益采访团的记者们冒雨走进了这个稀有的“古城堡”,感受邵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平古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采访团一行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品当地特色的美食,聆听古镇历史文化,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让人留连忘返。
在这里我们看到,古镇民俗文化遗存丰富,许多民俗活动相当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和平还有“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原始滩舞、婚庆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古老的民俗风情与稼樯智慧们闪烁着生命与生活的光辉;有“闽酒当以为第一” 之誉的农家水酒,传统名产“观音茶”、“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食在和平的丰饶让后人们体味出久远的挥之不下的闲适与温情。
据邵武市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和平古镇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镇内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的廖氏、黄氏、李氏三座大夫第及陈氏的“贡元”宅,都堪称古民居瑰宝。两座城门谯楼及部分城墙历史风貌依然,一条长600余米的古老的青石板主街及近百条巷道仍保持完好。华东地区最早的一家私人书院——“和平书院”,历史上曾培养出两宰相、六尚书、137名进士,使得和平又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
和平古镇虽然仅是村镇,但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们在邵武市旅游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冒雨,徒步在一条形成于唐天成初长六百余米的青石板古街,只见街两面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古建卯石巷道。工作人员介绍说:“和平古镇是汉族经济、文化南移过程中留下的见证,具有历史的阶段性、代表性,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
走进和平古镇,随处可见宗族祠堂和家庙。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岐山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这些建筑虽历经风雨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除了各种完整的古建筑,当地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借力宜居环境建设,和平镇围绕“保护原貌、修旧如旧、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改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制保护与整治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和平镇总体规划》、《和平古镇保护与整治总体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保护规划》、《和平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平古镇老街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规划,为古镇发展提供指导。和平古镇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最优美乡村”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