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4月19日讯(记者 周淮民) “邵武的特色美食有很多,例如脚掌糍、拉杂糍、和平豆腐、登高米粉等,来邵武一定不能错过。”4月16日下午,伴随着福建省邵武市旅游局长章锦华的介绍,第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福建行邵武旅游座谈会举行。来自55家媒体的记者与旅游达人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邵武如何在大武夷旅游圈中找准定位,突围而出。
据章锦华介绍,邵武素有“铁城”之称,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邵武不仅山川秀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而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城有1700多年历史,曾是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过2位宰相、7位尚书、271位进士。太极宗师张三丰、宋代名相李纲、江夏黄鼻祖黄峭、文学评论家严羽等都是邵武人。2014年,邵武是福建省继石狮、德化、光泽、晋江之后,推出的第5个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邵武将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着力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逐步摸索出“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的独特模式。
此外,中原、闽越等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厚重的文化底蕴使邵武城市个性更加开放、包容。因此,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也为邵武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发展优势。
章锦华向记者介绍说,2005年,和平古镇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成奇峡景区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邵武发现了境内优质的温泉资源,打造的瀑布林温泉景区,云灵山景区二期项目也将温泉作为主要产品开发。
在谈到差异化经营 打造特色牌时,章锦华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我们加快了旅游景区的打造,以一年一个4A级景区的速度,创造了福建旅游的邵武特色。”面对武夷山和泰宁两大旅游“巨头”,邵武主打“休闲、养生、度假、文化”四张牌,在打造旅游硬件的同时,开发如温泉运动养生、古镇养心的旅游产品,与两地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实现“游武夷泰宁驻福地邵武”的目标,使邵武成为大武夷旅游休闲集散中心和大武夷旅游“客厅”。
章锦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上,一是“文化+旅游”,重点打造太极演艺剧场、千年古镇和平、红色文化金坑等特色文化产品;二是“生态+旅游”,以天成奇峡丹霞自然风光、小隐竹源景区为主;三是“养生+旅游”,以瀑布林温泉养生、云灵山运动养生为主;四是“研学+旅游”,重点打造桂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天源太极修学基地;五是“乡村+旅游”,积极打造卫闽谢坊、肖家坊将石、水北龙斗、桂林横坑等旅游特色村镇;六是“城市+旅游”,将邵武城区作为旅游景点打造,重点挖掘历史文化、宗教和民俗资源,让游客在邵武体验不一样的旅游产品,提升邵武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当记者问到邵武市在发展旅游方面有哪些举措时,章锦华笑了说,邵武市在2012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2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做强旅游景区、发展高星级酒店、壮大旅行社、人才培训等。2013年又出台了旅游促销补贴奖励办法,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对招徕入邵游客实行奖励,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2014年,为促进旅游企业提升壮大,邵武市设立了8500万元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此外,邵武市还出台了12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目的是为了鼓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资金发挥杠杆作用,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我们通过招徕游客和太极学员,全面提升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数据统计,2015年邵武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39.7万人次,同比增长18.05%,旅游总收入48.76亿元,比增20%。高铁开通后,由高铁进入邵武旅游成为游客的新选择,将极大提升进入邵武旅游的便捷度。
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强化景区提升、推动融合发展、开发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等四举措,优化旅游供给侧结构。积极推动张三丰太极演艺、和平古镇、中央苏区纪念馆、李纲纪念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推动天成奇峡、小隐竹源景区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推进瀑布林温泉理疗度假村、云灵山运动旅游养生度假区建设;积极构建以“乡愁乡韵、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同时,开发云灵山山地自行车基地、自驾露营基地、桂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卫闽植物迷宫等新兴业态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章锦华最后表示,在推进中国茶都、美家居购物广场、财富天下广场打造旅游购物街区的同时,邵武市正努力打造味家竹艺、瑶理药业、德林多家居用品、邵武三丰酒业、鑫富牛肉等特色旅游商品。届时,欢迎在坐的媒体朋友和更多的游客蒞临邵武观光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