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 记者周淮民
武夷山,国家5A级风景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其秀美的丹霞地貌,深厚的宗教文化,飘香的茶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放松。
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
看武夷山,一观其秀,二念其隽,三忆其味。正如品武夷茶,一品其苦,二嗅其香,三回其甘。跟随着悠悠茶香一路走来,一步步走进武夷山的山水画卷中。
一观其秀。
杨亿有《武夷山》称,“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柳永有词《巫山一段云》,“九班鳞隐破非烟,何处按云軿......”朱熹《九曲棹歌》道,“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从文人墨客的笔端可感知,武夷山是一个如梦似幻的秀丽仙境。
耸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已成为武夷山的象征,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登临峰顶,远眺四周,在黑与黄与褐与青黛的交织中,自然之笔或皱,或舒,有时大写意,有时精工笔,泼墨山水,浓淡相宜,看那神来之笔在自然的画卷上任意挥毫,令人刻骨铭心。仙榜岩、仙馆岩、大王峰、铁板峰、镜台、水光石等大小景点,在九曲十八弯的展转飘流中,在云蒸霞蔚里,各自散发着独有的魅力,颇有望穿春水,嗅断墨香之感。
有重山当然少不了复水,九曲溪,如不是亲眼看到船工的长篙不停地击点寻崖边那或大或小的点点凹窝,我们真的猜想那是大师运笔时撩起的飞沫。这一切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撑一把长篙,向芳草青青处漫溯......”,虽然这里没有芳草,有的只是一片绿中泛蓝的青波,但更显其清澈、澄碧。
二念其隽。
在秀美的武夷山水中,蕴藏着浓郁的宗教文化。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在武夷山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最有名的当属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
三忆其味。
武夷山的味道馨香、浓郁、甘冽,处处都是悠悠的茶香。武夷山最著名的茶当属大红袍了。清咸丰年间,大红袍、铁观音、白鸡冠、水金龟并列四大茗丛,至今产量已很少,第一代的大红袍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了。范促淹有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说武夷之茶的神韵。说到茶的价值,范促淹还有“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
据史料记载,武夷茶起于唐,始盛于宋,并至今一直称雄于国内外。唐朝时,称武夷岩茶为“晚甘”。在四曲,还有元代皇家的御茶园。岩茶在清初还享誉欧洲,那时的欧洲上层社会均以品武夷茶为时尚。
除四大茗丛外,肉桂、白瑞香、素心兰等也是武夷茗丛的佼佼者。
武夷是以岩茶享誉世人的,大红袍就是岩茶,肉桂也是岩茶。在武夷山上,来一杯大红袍,啜饮岩茶唇齿留香中的意犹未尽,让人心旷神怡,回甘的感觉是任何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
所谓人在草木间就是“茶”,这就足以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的极其重要性。都说品茶如品人,在武夷山,品茶如观景,在浮浮沉沉的茶中,演绎着一方回味无穷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