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广告
Insert title here

三坊七巷:古韵古风里体味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第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大型公益采访团走进三坊七巷

  旅新网4月14日讯(记者 周淮民) 来福州,不去三坊七巷,就如同去杭州不到西湖一样,感觉总少了些什么。虽路过几次福州,但时间总是匆匆,一直不得闲。4月14日下午,记者跟随第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绿色交通清新福建” 大型公益采访团走进三坊七巷深坊幽巷、高墙大院以及古宅名居,亲身感受“三坊七巷”古宅风韵的建筑艺术,闽都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我们从南市街由南至北,由西至东先后参观了三坊七巷。我们走进石板铺地,坊巷纵横的“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其中水榭戏台是衣锦坊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接着我们随着人流参观了文儒坊。让人叹服的是这条巷中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人文气息。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文儒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方。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参观完文儒坊,我们信步漫过城中的安泰河,来到了光禄坊。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地灵人杰,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从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从这里走向辉煌。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当代著名文学家冰心、近代思想启蒙家严复、明代抗倭英雄张经……他们巨大的贡献,伟大的事业家喻户晓。然而这些名人和普通百姓一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低调生活。但历史并没有因此忘记他们,英灵千古,名垂青史,真正的碑竖在人民心里。雨过檐头滴水,风起门窗有声,在户枢悠悠里,日子忽忽间,各类先贤纷纷从三坊七巷的屋檐下走出。我们难说这里的沛然正气与老宅无关,我们难说这里的淳朴民风与老宅无关。   三坊七巷的古韵古风依然还在,不可多得的建筑与不可多得的文化既是社会的榜样,又是百姓见贤思齐的力量。静谧的街巷、玩耍的孩童、悠闲的老人、往来的游客,继续述说着三坊七巷的昔日与今朝。

【来源:旅新网 】(责任编辑:吕 嘉)

我要评论0人参与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
  •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
广告

推荐专题更多

精选视频更多

图片新闻更多

热点排行今日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