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广告
Insert title here

“枫桥经验”在宁德蕉城区三都镇得以绽放

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清新福建海丝行”大型采访活动系列报道(十七)

  旅新网11月14日福建讯(记者 周淮民)11月14日上午,第三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清新福建海丝行”大型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所见所闻感人至深。

  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如今,它作为社会治理的一条有效经验,正在被大力推广。传承“枫桥经验”,就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宁德市蕉城区在学习借鉴浙江诸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在三都镇创建海上版的“枫桥经验”,即确保“经济项目发展到哪里,保障工作就延伸跟进到哪里”、“治安热点在哪里,管理工作就延伸跟进到哪里”、“群众需要在哪里,服务工作就延伸跟进到哪里”的“三跟进”经验,甩掉了社会管理的“老大难”,收到良好效果。

  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建设以来,三都镇联合边防、司法、村居等相关部门成立基层调解委员会20个、调解小组60个,不断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300余起,历史遗留下来的乡镇、村庄间的16起海域、滩涂纠纷全部“清零”,在辖区115个自然村中,95%以上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连续9年春节,三都澳价值数十亿、连绵上百里的海上渔排大都没有养殖户看管,但“海上浮城”年年春节都实现了“零发案”。

  据记者了解,“在三都镇有一套‘风险研判预告、联合调解跟踪’的突发事件联合处置预案,在项目实施前预先做好风险评估,对突发事件认真分析研判,将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及时向各相关单位预告,这样各部门就可以在需要的时机第一时间集结处置,另外,镇、村、部门还要各司其职继续跟踪巩固,防止事外生案、案外生事,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为项目建设与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013年6月,四川籍女工小刘到三都镇青山村某渔排务工,与老板口头协议每月工资2500元,如果工作出色可再补贴300元作为奖励,但在结算工资时,双方因工资结算标准产生纠纷,各持各理、互不退让,小刘一时激动竟选择用跳海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讨薪。这起纠纷最终得以成功化解,但也引发了一场机制变革。

  当年7月份,三都边防派出所就推出了劳动合同签订告知程序,提供劳动合同范本,利用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信息登记的机会,普及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村两级依托海上渔排治安中心户、网格员对新来务工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及时核实,同时通过加强日常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法制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对相关劳动法规的宣传力度。三都镇开辟专门渠道,公开并畅通受理每一起劳动纠纷,做到公开公正调处,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给劳务纠纷这个社会矛盾热点进行了很好的“降温”。

  目前这一机制已推广普及。一年多以来,三都镇的劳动纠纷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0%以上,再没有接到“跳海讨薪”的类似警情。从群众的每一个“不满意”做起,像海上巡回法庭、海上110、海上120这样的管理创新,深受群众称赞!

  据悉,自2010年以来,蕉城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 在镇区本岛做大做强统筹结合各种司法资源与调解资源的“联合调处中心”,打造一个高效率、高素质的专业调解联合体;选在最靠近海上养殖区的秋竹村设立了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养殖等涉海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服务中心”;在渔民聚居的海上建起了集医疗卫生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水产养殖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在当地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海上航母”、“海上社区”、“海上家园”。

【来源:旅新网 作者:记者 周淮民】(责任编辑:吕 嘉)

我要评论0人参与 已有0条评论(查看全部)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
  •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
广告

推荐专题更多

精选视频更多

图片新闻更多

热点排行今日 本周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