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讯 (许文峰) 5月28日,池黄高铁最后一座隧道棠棣岭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池黄高铁全线34座隧道全部贯通;6月1日,杭温高铁首批长钢轨运抵义乌铺轨基地,为后续全线铺轨奠定基础;6月2日,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沪宁段首榀箱梁成功浇筑,项目建设进入箱梁预制生产阶段……近期,长三角铁路建设持续保持加速奔跑的态势,20多个建设项目抓工期抢进度,全力以赴按预定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近千处施工点现场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
▲2022年11月3日,安徽省休宁县境内昌景黄高铁休宁河特大桥建设现场,工程建设与当地徽派建筑相互衬映。 郎成涛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需要铁路建设展示更大作为。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全国铁路建设的热土。近年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大规模、高标准地推进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建设。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高效统筹疫情防控、质量安全、新线开工、依法建设等重点工作,加速推动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合杭高铁湖杭段、杭台高铁、宿州站改造等3个项目高品质投产,沪宁沿江高铁、沪苏湖铁路、杭温高铁等21个项目施组兑现率达到95%以上,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6个项目开工。全年完成基建投资1089亿元,连续7年保持800亿元以上,为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中的池黄高铁太平湖特大桥。 许文峰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长三角铁路网规模等级实现飞跃。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534.2亿元、技改投资248.3亿元,开通新线5945.4公里、其中高铁4799.6公里,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开通新线最多的一个时期,“轨道上的长三角”主干网基本建成,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12.7个、28.7个百分点。
在安徽,全省有34个县通达高铁,县域覆盖率接近6成;高铁在全省铁路网中的比重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开通至23个省会(直辖市)城市和110多个地级市直达高铁动车,群众出行条件和地方营商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江苏,铁路建设项目投资逐年递增,郑徐高铁、徐盐高铁、连徐高铁等11条铁路投入运营,打通了沿海、陆桥及中轴高铁通道,实现了全省干线铁路成环成网,沪苏通、五峰山两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更是改写了世界桥梁建设史。
▲2023年2月16日,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5号墩自浮式钻孔平台由拖轮护送浮运。丁凯 摄
贯通连云港和镇江的连镇高铁全线通车后,进一步拉近了淮安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有效拓展了淮安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在2022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淮安市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0.8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5.24%,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493.55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13.08%。多数游客来自省内他市,占比60%以上,省外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及长三角省市,乘坐高铁的游客占15%左右。”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产业科技处处长赵延考说。
在浙江湖州,距离湖州站不到10分钟车程,汇聚了一批科研平台和科创人才的西塞科学谷雏形初具,这里正成为湖州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目前,科学谷内集聚了6家实验室。
“2022年9月,随着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和杭州西站启用,浙大实验室研究人员工作生活实现‘同城化’。”湖州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伟说,“今年我们计划再招引6家实验室,届时入驻的博士将达到150名左右,到2024年沪苏湖铁路开通,浙江与上海、江苏等地人员往来将更加方便。”
据悉,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749.7公里,其中高铁达6704.4公里、占全国六分之一,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第三的西班牙高铁里程总和,“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轰隆隆地驶来。
织线成网、互联互通、持续扩容的长三角铁路版图,让长三角区域内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实现“市市通动车”,动车组列车实现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梦想变为现实,“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长三角铁路网尤其是高铁网,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2023年4月11日,合肥西站西侧站房重达3800吨的站房屋面钢结构桁架精准提升到16.9米高的设计位置。 况士 摄
2023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动力,聚焦构建长三角区域高度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有序、安全优质抓好铁路建设项目实施。年内,沪宁沿江高铁、杭昌高铁黄昌段(安徽段)、金华至宁波铁路、宁波铁路枢纽庄桥至宁波段三四线、合肥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等5个项目具备开通条件,计划开工杭州萧山机场联络线、北仑支线复线等5个项目,稳步推进沪苏湖铁路、杭温高铁等22个重点续建项目建设;年度建设投资计划达900亿元以上,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今年“五一”小长假,长三角铁路8天(4月27日至5月4日)发送旅客超2660万人次,日均发送超330万人次。其中,5月1日发送旅客371.1万人次,创下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为旅客通勤、旅行保驾护航。今年1-5月,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逾3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3%,为扩内需和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6月1日,首批长钢轨运抵杭温高铁义乌铺轨基地后,工作人员在进行卸车作业。 黄晨阳 摄
根据长三角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近9200公里,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段全部贯通,支线网络微循环更加畅通。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宁波、温州、徐州、黄山等城市为节点,以城际铁路为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铁路网。
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铁路的中心任务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努力当好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将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将为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撑。